|
在养殖界,他是大师级的人物,每周会在办公室里讲课,慕名在网上看他直播的养鸡专业户成千上万。专注于鸡蛋的生产,他让鸡吃起了木鱼石;为了打破地域限制,他让鸡有了另外两只“隐性的翅膀”,通过“云养殖”翻起了“筋斗云”。
一“网”情深
他是养鸡的任老板,也是爱直播的任老师
华夏维康集团董事长任春庆的办公室很大,走进去感觉如同走进了苏州园林。他一语道破天机——“这里是我的直播间”。
原来,在养猪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“猪倌巴巴”微信公众号,而在养鸡界,任春庆就是那个酷爱在网上讲课的任老师。“我在网上开设有任老师直播间,每周一、三、五,我就在办公室里直播,每次约有10万到20万人在线观看。”
这种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创新,正是任春庆和他的华夏维康集团独特的商业模式。
华夏维康建有中国家禽行业的门户网站中国禽病网,同时也成为饲料兽药和养殖户生产资料的电商平台。这种互联网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,让更多养殖户可以接受到华夏维康的独特养鸡技术。目前该网站日均浏览量超过50万,会员超过30万。
2016年,华夏维康又开通了“搜牧通”APP,目前已有数万个养殖场在线关注。这是一个行业专家远程诊疗平台。而在线下,“维康蛋窝”深入社区,是典型的线上下单、线下提货的O2O体验店,用户和社区居民可以通过PC电脑端或手机微信下单,选择线下自提或上门送货。
如今,任春庆又爱上了网络直播……
为父爱改行
他高考填报志愿前,老父亲养的400只鸡死了。
任春庆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,但他却为了报答父爱而改行。
1979年,任春庆的父亲开始专业化养鸡,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,最多时养了400多只鸡。靠着销售鸡蛋赚来的钱,父亲供他读了初中,上了高中。
1983年高考,任春庆准备报考医学院。就在填报志愿之前,家里400多只鸡突然接二连三地死掉,他的父亲受了极大的打击。这可是父亲多年的心血。
为了帮助父亲搞好养殖,为了不让鸡再莫名其妙地死去,任春庆毅然改了高考志愿,考上农业大学。
1987年,大学毕业后,任春庆先是被分配到农业主管部门工作,然后进入农科研究所,最后成为一名养鸡场场长。他和父亲成了同行。
30年的“专业”积累,让任春庆对家禽养殖业情况如数家珍。2001年,他创办华夏维康(前身为济南维康畜禽病防治研究所),主要给养殖户讲解科学养殖方法,帮助蛋鸡养殖户解决疾病问题。2008年,他在长清建设维康庄园,增加线下体验。在维康庄园,蛋鸡都是放养的,如同野生。
让鸡“特立独行”
别人拿木鱼石做工艺品,他拿木鱼石喂鸡。
凡是养鸡的,都希望鸡少吃、多产、健康、蛋壳硬。为了这四个目标,任春庆和自己的科研团队定下了一个“5521”生产目标:多产5斤蛋、少吃5斤料、减少2元药费、减少1斤破蛋。
长清盛产木鱼石,而华夏维康的维康庄园就建在木鱼石产地附近。经过多年研究,任春庆和自己的团队研制出了含有木鱼石的鸡饲料,并获得发明专利。他发现,蛋鸡吃了这种木鱼石饲料后,产的蛋的确与众不同。目前,华夏维康成为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的鸡蛋品牌,也是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的野鸡品牌和野鸡蛋品牌。
2016年2月25日,在鸡蛋领域深耕30年的华夏维康在北京中关村召开新闻发布会,宣布获得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000万元pre-A轮投资,并和美国康地合力打造“康地维康”新品牌饲料。任春庆表示,这是品牌塑造过程中的一件大事。
畅谈“创业经”
啥都想干的,可能啥都干不成
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任春庆酷爱网络直播的喜好表露无遗。对于初次创业者,他有什么话要说?为此,他通过一堂生动的“品牌塑造”课阐明自己的创业理念。
他说,鸡的心脏是什么?产品。产品过剩并不可怕,若不过剩,还要业务员干什么?如果产品能成为品牌的话,产品过剩问题就解决了。“上世纪80年代,卖的是产品,卖鸡蛋能够解决胃的问题;进入21世纪后,卖的是品牌,解决的是眼的问题;如今则进入大健康时代,解决的是心灵的问题。现在的产品必须升级改造,制造产品必须要有工匠精神,甚至需要几代人来坚持。”
为什么要塑造品牌?从企业的角度来说,是为了避免价格战。“有些企业,通过拼价格来卖产品,好比杀鸡取卵,必死无疑。我们要通过塑造产品的品牌来卖价格,这才可以持久。什么是品牌?有自己的标准,有自身的特色,有独特的功能,有典型的故事,或者有流量巨大的平台……”
“要想创业,还必须要有两个隐形的翅膀,一个是互联网,另外一个是资本。”任春庆认为,互联网让共享经济成为现实,在共享经济时代,使用比拥有更加重要,每个人不用面面俱到,只要做好自己的一个最强项就可以了。产品的竞争力在于差异化,不做第一,就做唯一。现在是流量为王的时代,只有差异化才可能带来信息流、人流和现金流……“在互联网时代,必须专注,啥都想干的,可能啥都干不成。”
对于未来,任春庆说,他最大的梦想就是:帮消费者找到最健康的鸡蛋,帮最好的鸡蛋找到“最大流量”的消费者。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就是“云养殖”,打破地域限制,让最好的鸡蛋会翻“筋斗云”,通过网络共享和平台共享,瞬间到达十万八千里之外。
(济南日报记者 黄智义)